第10: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09年07月1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山: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
2008年初大雪,迎客松夜间搭建支撑架
环卫工放绳清洁卫生
扰龙松搭架监测养护
  2008年初,南中国冰雪肆虐。

  1月28日,黄山风景区,中到大雪、冻雨。

  早晨6时许,黄山迎客松第十八任守松人徐东明又一次来到迎客松下进行观察记录。此时受积雪影响,迎客松冠顶树枝下垂严重。他立即上报了这一情况。

  自1月13日以来,黄山遭遇20多年不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积雪和冻雨在树冠形成厚重冰层,迎客松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树名木受到严重威胁。黄山松为黄山“五绝”之首,是黄山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重要的,在国际上,能否保护好这些名木古树,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

  迎客松要确保万无一失——对其特级护理提升到了最高级。黄山风景区专门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迎客松安全保护小组,专人坐镇玉

  屏楼景区指挥,对“国宝”迎客松实行24小时特护,每2小时报送一次情况,为科学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很快,第一批毛竹被运到了迎客松旁——毛竹有弹性,利用毛竹对迎客松树枝进行支撑不会损伤松树。经过几天的奋战,1月31日晚10时,迎客松侧,一个近五层楼高的支撑架搭建起来。

  由于管护措施科学得力,雪灾期间,迎客松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树名木安然无恙,景区内其它古树名木也无一发生意外。黄山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能力和决心,交上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中,黄山始终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以保持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己任,使珍贵的世界遗产世代流传,永续利用。

  黄山在遗产保护中所付诸的努力令世界对黄山瞩目。

  黄山原名黟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于世。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考察黄山,赞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称之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988年,黄山作为全国第二批推荐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项目申报。199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专员吉姆·桑塞尔博士赴黄山考察。

  吉姆·桑塞尔对黄山的评价令黄山人充满信心。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黄山的自然美和自然文化世上罕见,应增列为世界遗产之内。”

  1990年12月,在加拿大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4届会议上,黄山风景区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第17个双遗产项目。其中列入清单的资源主要有8个部分:一是独特的地质构造;二是主要文化遗产;三是主要自然景观;四是主要古树名木;五是主要野生动物;六是主要原生植物种质资源;七是主要自然奇观;八是气象和土壤。

  2003年,黄山又被批准为全球首批28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探索

  世界遗产犹如一块“金字招牌”——通过旅游开发,世界遗产地秀美绝伦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得以向世界各国游客展示。但与此同时,“旅游超载”以及过度的旅游开发,已成为世界遗产地普遍面临的巨大威胁。

  这是一份来自黄山风景区的数据:自黄山正式对外开放后,国内外游人以平均14.41%的速度逐年递增,到1987年已达65万人次,比1979年的10多万人次增长了6倍多。“十五”期间,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4万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33.6%。

  遗产保护中所承载的巨大压力令黄山人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

  在黄山风景区,一项具有创举意义的“轮休”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轮休”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在国内首创景点轮休,封闭始信峰,利用1一2年时间,通过人工辅助促进自然恢复的措施,使林木植被得到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轮休带来的效果积极而明显:黄山热点景点经过休养生息后,微生物丰富,动物种类增多、活动频繁,植物生长茂盛。黄山的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56%提升到83.4%,植被覆盖率达到93.6%。景区空气质量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等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制定的I级标准。

  给重要景区景点安排“法定假”,不仅得到了游客的理解,并逐渐被国内一些旅游景区借鉴,目前已有多家风景区先后效仿、推广。有关专家称,自黄山实施景点“轮休”保护世界遗产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正在保护与开发两难间逐步破题。

  2000年12月26日,一个旨在加大世界遗产地保护的宣言在黄山诞生——中国20多个世界遗产地代表推选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正式向世界宣读《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

  理跨世纪联合宣言》即《黄山宣言》。《黄山宣言》是自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世界遗产地的首次宣言,是跨世纪中国向全人类的郑重承诺:我们保护世界遗产,不遗余力,万众一心。

  在黄山,遗产保护成为发展的基础,同时发展也为保护提供支撑。2004年,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黄山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杰出代表走上报告席。

  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规格会议的报告席上,这是黄山人的骄傲,骄傲于我们拥有如此璀璨的世界遗产,骄傲于我们在遗产保护发展中拥有如此理性的认识,骄傲于我们在遗产保护发展中做出的积极探索。

  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历程

  早在1982年,黄山就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于1988年7月报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批准实施。此后风景区又依据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地段详细规划、节点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和区域类、分区类、单体类、专项类四个类型完整的规划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形势发展需要,安徽省政府于2002年7月决定继续委托清华大学开展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这次总规修编,历时五年,十易其稿,已于2007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为确保规划得到严格执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景区内新建项目均由管委会根据总体规划编制计划,经黄山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建设厅批准实施,凡不符合规划和《条例》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凡在建的工程项目,均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目前有关黄山管理的各类法规文件共有100多件。这些法规文件,涵盖了景区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较好地处理了风景名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景区的管理、建设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管理的正确轨道。

  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

  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黄山风景区“梦笔生花”奇松移植项目被授予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由于自然衰老,“梦笔生花”上的扰龙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枯死。2004年,一株几十年树龄的黄山松被移植到面积不足0.5平方米,且没有土壤的笔峰之巅。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陪护,移栽的松树郁郁葱葱,长势良好。来自北京、合肥等地古树保护、病虫害防治等6个学科专家经现场考察和鉴定,确认该树已经成活,生长发育正常,移植工程取得成功。

  “‘梦笔生花’重现昔日的生机既让游客大饱了眼福,更证明黄山市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副主任程迎峰说。有关专家则表示,该项成果对中国风景名胜区著名景观的恢复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

  黄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作为目前中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桂冠的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是每一位黄山人心中的信念。于是有了黄山人燃料结构的改变,有了预防松材线虫病的实践,有了山上山下联合机制的建立;于是有了分区保护的构想,分级保护的行动,有了景区的扩容;于是有了黄山美容师的辛勤,有了一代接一代对黄山保护接力的传承……

  遗产的有效保护为黄山增添了特殊的魅力,成为黄山一道新的靓丽风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曾有决议,每5年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评估,同时要求世界遗产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报告。

  1998年9月6日至9日,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项目专家景峰与国际保护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保护专家莫洛伊专门对黄山双遗产进行了监测评估。专家组在此次考察结束后总结认为:“黄山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将旅游设施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的示范”……1999年,黄山成为亚洲唯一获得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的景区。

  200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参观考察黄山风景区后,对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中国人民为保护和维护这块世界遗产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令我们赞叹。”考察期间,安南还欣然为一棵黄山松命名“雨伞松”。

  世界遗产委员会盛赞:“黄山是一个杰出的景区,是一个管理很好的世界遗产景区,是一个有大量游客到一个复杂景区的优秀管理示范”,黄山“有许多做法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创举,应推广到全世界其它遗产地学习和借鉴”。

  黄山,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学副刊
   第04版:纪念特刊
   第05版:纪念特刊
   第06版:纪念特刊
   第08版:纪念特刊
   第09版:纪念特刊
   第10版:纪念特刊
   第11版:纪念特刊
   第12版:纪念特刊
   第13版:纪念特刊
   第14版:纪念特刊
   第16版:
黄山: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
黄山日报纪念特刊10黄山: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 2009-07-15 2 2009年07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