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理坑藏千年
  □ 休宁  汪红兴 文/摄

  轻盈的夏日,远远望去,溪弦头处,碧水中流,粉墙矗矗,天光云影;木板桥、天心桥、百子桥、观音桥,依次高低错落排开;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从水边漫到黛色的山边,铺向天际。第一眼就这样撩人心怀。

  扑面吹来,馥郁的黄梅酒香,那是乡村酒馆诱人的吆喝。水面上竹筏点点,游人嬉戏,欢歌笑语。水面倒映着埠头浣衣女的花衫,在微微涟漪中四处荡漾,迷乱了人眼。

  都说何处觅徽州。这不就是人们无数次梦中浮现的经典徽州吗?

  村中随意巡走,街角、巷弄、河畔、埠头、桥上,不经意间,可见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写生客,三三两两,随意自在,或坐或倚,恬淡自然,大多为国内各大美术院校的学生,俊哥靓妹,他们青春靓丽的身影,时尚潮流的穿着,映着那些斑驳的墙体,曲折的幽径,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带来了视觉冲击,他们身处画境,结果自己又成了村中一景。不由想起了卞之琳《断章》诗中所云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个大山深处,号称“山中邹鲁”的村子,处处弥漫着书香气息的婺源古村,就像是一坛老酒,藏在皖赣边陲,很深很久,终于窖香海内外。

  理坑始建于北宋末年,又名“理原”,只因明清之际出现了余懋学、余懋衡、余启元、余维枢等理学贤人,后改名“理源”。有村口现存的单孔廊亭石拱桥“理源桥”为证。这个村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读书蔚然成风,乡贤俊彦辈出,出现了余懋衡、余懋学等京官,还有众多地方官员,据说出七品以上的官员达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种582卷之多。

  这个村,我不陌生,来过多次。它就在我们新安源头母亲山六股尖南麓山脚。从我家乡溪口到这不过百里。古时理坑人外出经商做官都要翻过吊石岭,经过我家乡,然后乘船扬帆而行,远渡杭州、苏州等地。家乡的弘济桥还流传一个与余懋衡有关的传奇故事。

  第一次来,是2002年的暑期,我曾一人翻过海拔千余米的高湖山,徒步来到这里,借宿在学生胡建华的家中。那夜记忆深刻,建华当时就在老房子里养了几千只鸡,我就睡在那房中,鸡叫声让我一夜未眠。清晨,漫步在寂静的村中,流连在溪弦头畔,感觉实在妙不可言。从那时,我就喜欢上了这座村。

  在徽州众多古村落中,理坑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历史悠久,风貌依然,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那浓浓的书香味。没有书香的村落,怎能配称徽州古村落?徽州人贾而好儒,“三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这个仅千余人的小山村,明清之时,文运昌盛,科举及第,历百代而不衰,载入《四库全书》中人数在婺源是最多的,而且至今还留下了尚书第、天官上卿、大夫第、司马第等明清官邸,这在文风昌盛的古徽州都是极为罕见的。

  时代的风雨,岁月的无情,剥落了许多,理坑自然也在悄然变化着,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热闹繁华了不少。但不可否认理坑依然是迷人的,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气息和高贵气质,那种村庄整体风貌的美,依然令人震撼。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写生客,背着画夹,走街串巷,寻觅历史云烟深处的风景。

  水口处,狮象把门,密林种植,飞檐翘角的理源桥横跨河上。那天,我看有人在桥边施工,说是文笔在文革中毁掉了,现在正在重新恢复,以祈村庄的文风昌达。溪水哗哗,河坝蓄流,藏风聚气,财源滚滚。以前还有关帝庙和文昌阁,完美的地貌体现徽州水口关锁严密,留住财气的特点。

  理坑漫游,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你是断然难解其味,寻其奥秘的。从天心桥边左转,便可见村门上有“渊停岳峙”门额,这也值得让人琢磨一番。其实,这四字来自晋葛洪的《抱朴子·审举》中的“山峙渊渟”之言。意为这里青山耸峙,溪水环绕,为风景胜地。

  村巷狭窄,蜿蜒曲折,墙高巷深,宛若迷宫,马头飞翘,五岳朝天,门楼门罩,轩昂高大,天井庭院,布局巧妙。古朴的砖雕、石雕、木雕,无不透着程朱理学的伦理纲常。福禄寿喜,和谐平安,平和自然,透着平易的祝福。

  整体看来,理坑村的官邸虽然很多,但总体还是比较低调朴素。村中除了明崇祯年间广东知府余自怡的驾睦堂、清康熙年间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占地面积稍大些,达400多平方米外,像余懋学的“尚书第”和余懋衡的“天官上卿”都很简陋,如果不是门楼上有几个字写在那,你一定会以为只是一个普通人家。即使是商家,除了屋内有一些精美的木雕,如“九世同居”、“三英战吕布”外,也是规模较小的,像那小姐楼规模就不大,雕刻倒比较精致,主题鲜明,寓意颇深。就这一点来看,理坑的建筑似乎不及西递、宏村的富丽堂皇。像宏村的承志堂占地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还配有各种享乐设施,极尽奢靡。我想,这和理坑村大多是读书人,深知做官为人需低调,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不无关系。这便是书香濡养的结果。因此,这里的书院特别多,有十几处,从现存的云溪别墅以及学堂屋的建设与陈设来看,反而比别的乡村做得讲究,有书香味,这样才会书屋馨香,人才辈出。看来当年理坑人就懂得: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在理坑村,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的科学布局。村中室内天井中摆有千斤缸,村路边建有水圳,弯弯绕绕,而且每隔一段建有大型防火池,青石板围成,高达一米左右,既便于村民浣洗,又利于防火。村中不少巷弄中,设有打更楼,以防万一。村中的古井也特别多,最著名的当数金瓜井。徽州古井我见过不少,大多呈圆形,而金瓜井是一大约30多平米呈长方形的场所,井内壁是一个长3米,宽0.95米,深达2.2米的长方形,而且四个角各置一个石槽,供村民洗涤之用,而在石槽的外围又砌有一圈排水沟,确保了洗涤用水不会污染井水。这个水井至今保存完好,还是村民浣洗的场所。这样原汁原味的古井,在今天的徽州已经是难觅其迹,这不得不让人痴迷。

  可以说,理坑的每一曲,每一折,都是一道人文风景,都是一种民俗,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我想,徽州的古村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的文化气息,这是古村落的魂,理坑守住了。它的文化品位融入在建筑、布局、饮食、民俗、礼节中,不知不觉,润泽千年。古人懂得这一点,所以时时注意守护,守住他们的根,这是一种无声的润泽。而我们今天,许多乡村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浮躁,只求短时间建起一些表面设施,却不注意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让村庄不见其魂,徒有其壳。这样的乡村若干年后,还有吸引力吗?

  走理坑,就是读文化,闻书香。这个僻远的村庄,好似一坛千年老酒,在未来的岁月中一定会愈发醇香四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03版:文化
   第04版:创建5A景区专版
徽州茶人小传:方岳
书香理坑藏千年
“美啊,请为我停留!”
代课老师
本版责任编辑
“人参状元”
黄山日报文化03书香理坑藏千年 2014-09-05 2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