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化·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2011年09月3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章故事之六十三
毛笔铁笔
  □ 屯溪 董建

  王世禛《池北偶谈》“新淦笔工”录宋人岳珂《玉楮集》载,唐代新淦(今江西新干县)以制毛笔名,有刺史将赴任,宰相嘱托做些笔用。刺史到新淦后,征制笔高手,有一老者应命,但三个多月才做了两管,刺史赶紧派人送往相府。宰相试笔后怒道:“几千里就送这两支劣笔。”刺史闻言大恐,欲问老者罪,老者道:“使君不要草率,我制的笔是欧、褚所用。请将相爷的翰墨赐观,我根据他的书法用笔习惯再制,如果不能称手,再治罪不迟。”刺史便将宰相的字给老者看,老者笑道:“这个字,只须三十钱的笔。”不久,老者就送来50管笔。宰相试用后,十分欢喜,重赏了老者。又录《学圃萱苏》载,唐代宣州陈氏世以制笔闻,家中珍藏有王羲之“求笔帖”。唐代书家柳公权慕名求其制笔,陈笔工先给柳公权两管笔,对其子说,“柳学士若称手,就请留用。不然,请退还,另以他笔相予。”柳公权用后,果然不能如意,遂换他笔。陈笔工说:“这两支笔,除了王羲之,一般人根本使不了。”这两个故事都说明因写字的习惯不同,对笔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当然,对宰相有点讽刺的意思,而在抬高和神话王羲之的情况下,多少也贬了柳公权一下。史载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鼠须笔、蚕茧纸。鼠须笔自然属于硬毫,而唐以前,书家基本不用软毫。宋至明代,也基本是用硬毫、熟绢素,但有用羊毫、兼毫笔者。苏东坡题跋云:“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廷珪墨,皆一代之选也。”可见苏轼也喜用硬毫笔。清代书法崇尚碑刻,不仅流行羊毫笔,生宣也渐普及。到了邓石如,竟发展到长锋羊毫。毛笔的改变,对书法的风格和趣味均带来了变化,康有为对邓石如用羊毫写篆书发表评论:“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纵观书法史,清以后主张用羊毫者成为主流,少数人则坚持己见,如现代学者周汝昌先生,他在《书法艺术答问》中认为“笔以硬毫为上品……如果你喜欢的是遒健骏爽、英风俊骨、神采焕发的字,我‘保证’你用软毫写一辈子也是不会见功的。”周先生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偏激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惯用长锋羊毫,笔力扛鼎,几人能过之?观《当代书家五十人五体创作实录》碟片,大开眼界,各位书家用笔习惯多有不同,但都不妨碍写好字,说明选择什么笔,绝不是决定字写得好坏的关键所在。

  笔中有牛毫笔,即采用牛耳毫所制者,据说只有英国某地所产黄牛,耳内才有这种毫毛,2500头牛才能采集到一磅。张大千先生花重金弄到一些,委托日本“玉川堂”和“喜屋”两家笔店精制50支毛笔,光制笔费就花了700多美金。张大千为笔取名“艺坛主盟”,乃出古代诸侯订立盟约,割牛耳歃血,主盟国为执牛耳者典,一语双关。无独有偶,已故书画篆刻家李骆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草篆和篆刻驰誉书坛。他写草篆用狼毫、石獾一类硬毫,但认为弹性不够。后用日本人赠“鸠居堂”山马毫笔,感觉虽然不错,但未能称心如意。有一位青年书画爱好者是李骆公的“粉丝”,他偶尔间发现水牛耳毛可能有用,就采集来并破天荒制一笔送李骆公,不料很中李骆公意,青年后又陆续做了几支相赠。李骆公刻大印,用桂林龙胜县所产一种青石,因石大,刻后以油墨拓印。李骆公还取兴安县灵渠河中青石片刻字,青石硬,用锋刚刀才勉强刻得动,李骆公就托人打制了几把凿子来刻。字是刻出来了,大概和篆刻没有太多关系,算是刻字作品吧。

  写字用笔,刻印用刀。篆刻三要素:篆法、刀法、章法。好的篆刻作品要体现笔意,故刻刀有铁笔之喻。一般刻印用平口、两面开刃刀,厚薄约五六毫米间,印人根据个人习惯,可略大或略小。但也有例外者,已故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高石农先生,以擅用斤余重大刀闻名。我初刻印,刻刀是自己用锉刀改制的,后来买了大中小三把,现在只用小的。另从成都邮购了一把刻刀,钢很好,非常锋利,厂家告诫自己不可磨。前者皆方刀杆,后者为圆刀杆。方刀杆执之稳,圆刀杆用刀活。虽然篆刻家多用平口刀,但一些印人在实践中对刀有所改造,以符合自己的习惯和风格。韩天衡先生根据印蜕研究,推想“西泠八家”之一的钱松刻刀两角不是90度角,可能近月牙状。而吴让之用刀可能为斜口刀。除刀口有些区别,刀还有锐、钝之分。论者以为黄士陵用刀薄而锐,吴昌硕刻刀则大而钝。一位线条爽利刚健如使狼毫,线条类书法之“折钗股”,一位线条迟涩混沌如使羊毫,线条类书法之“屋漏痕”。另外,入石时刀的角度不同,轻重疾徐,是冲是切,是向线内或外下刀,效果都是不同的。

  刻印用刀,一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是传统,是习惯。但印人有时要急就而又一时无刀,只好以他物代刀。以前曾提到韩天衡先生用剪刀刻印,而吴昌硕也曾偶以铁钉刻印,不失为印坛佳话。近闻有人常以刀外之物刻印,并以此吹嘘自己如何了得,不禁哑然。拖把蘸墨亦能成字,岂复有笔法可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化·专版
   第04版:广告
塔川,一个属于秋季的村落
毛笔铁笔
在诗画间行走 在伊甸园写实
法苑短波
徽州区法院全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寻衅滋事殴打他人 害人害己领刑懊悔
七年积案一朝结 十年欠款终讨回
小孩报名途中溺水身亡责任该由谁承担?
图片新闻
成功调解纠纷 受到企业好评
黄山日报文化·专版03毛笔铁笔 2011-09-30 2 2011年09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