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1年02月0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迅祭灶诗的意趣
  □ 北京 梁文俊 

  我国春节,旧时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即“小年”的祭灶。1901年2月11日,即庚子年腊月二十三日,在南京读书的鲁迅放假回到绍兴家中,和弟弟一起祭灶,即兴写了一首五绝《庚子送灶即事》,诗云:“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此诗是鲁迅的即兴之作。诗中没有描写送灶的过程,更没有着意烘托小年的气氛,而是在简洁直述、幽默俏皮之中表现了主题。

  “只鸡胶牙糖”,诗人把献在灶君面前的两种简单祭物,平列起来构成一个起句,一方面是和第三句“家中无长物”相扣,显出家境的清寒之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以说明这是一种按照传统风俗的做法。鲁迅曾在《送灶日漫笔》中记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可见,在鲁迅的家乡,祭灶时鸡和糖都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句中的“典衣”是实情,说明当时家境的贫困。“瓣香”原是禅家语,这里泛指香烛。为了买祭灶用的香烛而要去典衣,实为不得已的事。因为在当时的风俗之下,供香是不可不办的,厌烦之情便由此而生。厌烦归厌烦,而那位灶君又偏偏不管穷富,到日照例收祭。这事给青年鲁迅的印象十分深刻,无怪他后来一直主张要涤荡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诗的后两句既诙谐幽默,更有奚落之意。两句用了两个典故:“长物”是多余的东西,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王)恭作人无长物”;黄羊祭灶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曾杀黄羊祭灶神而获大富。鲁迅将典故入诗,说明家中“长物”既无,要荐黄羊就更不可能了。实际是说,虽然灶神收祭黄羊便赐巨富,可是对我这个典当尽空的祭灶者来说,也无可奈何。同时又对那些不惜重祭以求得富的人给以讽刺。

  鲁迅的这首送灶诗,虽然简短,但表情达意十分深刻。诗人通过一次简陋的不成敬意的祭灶活动,在轻松幽默中寄托些微不满与牢骚,既真实表现了当时家庭经济的困顿拮据,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读来别有情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化
   第04版:摄影
黄僎守信建慈光
徽州年俗
套印
文化部等八部门: 3月1日起网游行业全面实施“家长监护工程”
产业之困 发展之痛
书画题跋中的 农历时令的称谓
鲁迅祭灶诗的意趣
名言趣画
黄山日报文化03鲁迅祭灶诗的意趣 2011-02-03 2 2011年02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