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是我的孩童时期,对那时印象最深的就数过大年了。那年月平时缺吃少穿,条件艰苦,到了过年,家家都要想方设法置办点年货,改善一下生活,因此年味很浓。过年不仅不用上学校,而且还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穿,孩子们就特别盼望。
进入腊月,我家所在的西田林场就沉浸在过年的氛围里,大人们开始把几处山塘的水弄干,我们听说了,就赶去围在塘边看捉鱼。只见鱼儿在塘底的淤泥里劈啪乱跳,大人们不顾寒冷,纷纷挽起裤管打着赤脚走进塘里,他们有的拿着畚箕、有的拎着大竹篮、有的拿着抄鱼网开始在泥水里捡鱼,捡满了就把鱼儿倒进大竹篓里抬回食堂大厅里待分配。看着活蹦乱跳的草鱼、鲤鱼和鲫鱼,想着烧熟鱼儿的鲜香美味,我们馋得直咽口水。
未过几日,刚刚起床的我们,就听见弥漫的晨雾里传来阵阵尖利刺耳的叫声,“杀猪了”、“杀猪了”,我们高兴得奔走相告,并赶紧跑到食堂前的场地上去看。看着桌上白净的猪肉,想着即将能尝到猪肉的美味,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接近年关,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就开始忙活了,白天要赶着上班,抽空要磨水粉、包粽子,要打扫家里的灰尘蛛网,洗衣服被褥,擦洗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杯筷碗碟。腊月二十四开始就更忙了,要早早地赶去五城街上排队买肉买副食品、打面条,要蒸馒头发米糕,做冻米糖、芝麻糖,油炸圆子、猫耳朵,包饺子,炒瓜子花生等,空气中四处弥漫着香甜油腻和火硝的味道,场里的喇叭也响了起来,定时播放着新闻和京剧样板戏等文艺节目,更增添了过年的气氛。
每当家里做吃食时,也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早早地做好功课,也不出去疯野,就等在炉灶旁,看大人忙活,趁机搞点吃吃。大约到了阴历二十六七,吃过晚饭,我家就把林场食堂的大师傅老吕爷请来做冻米糖、芝麻糖。他先在一口大锅里熬好糖稀,再把白天炒好的冻米芝麻倒进去搅拌,拌匀稍冷却成一团后,立即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豆腐箱中压实成形,就立马开始切糖,当切出一片片冻米糖芝麻糖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抓几块往嘴里塞,这时父母亲总是迅速地把切好的糖放进早已准备好的“洋铁箱”中,等到除夕夜或正月来客人时才拿出来吃。
我们男孩子这时候最喜欢玩的是鞭炮,那时品种不多,只有火炮纸、小挂鞭、二踢脚、小烟花等。火炮纸早些年就不见了,它是把火硝做成许多小点排列整齐地压在红灰两张纸中间做成的,它价格低廉也很安全,很适合我们玩耍。只要撕一个小火硝点用小石头一砸就发出“啪”的一声炸响,有的孩子把它放在小木枪、小铁丝枪里打也很有趣,有的小孩买个挂鞭把它拆成单个用烟头或用火媒纸不时地炸着玩,有钱人家的孩子还冷不丁从兜里拿出个时髦的小烟花放起来显摆。过年了,我们小孩子都会买些烟花炮竹放在身上比着放,全不顾家人忙些啥。
到了除夕夜,贴好我自己写的对联,放一挂小鞭炮,一家人就团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吃好饭,我就和弟弟提上点着红蜡烛的小红灯笼到外面玩耍,看燃放烟花爆竹,到亲朋好友家去串门,然后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就聚集在林场办公楼的大会议室里守岁,有的打乒乓球,有的玩捉迷藏游戏,有的讲故事,有的放鞭炮烟花,有的吃东西,有的看书报,玩得特别带劲。每年只有这一晚因为要守岁玩得再迟再怎么吵闹大人也不责备,一直要玩到大年初一的清晨有的家人来找了,大家才陆陆续续回家睡觉。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吃过茶叶蛋、红豆汤、面条,我们穿上新衣服邀上几个好朋友就开始走家串户地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拿出糖和花生瓜子等好吃的招待我们,童年的春节给我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