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年过,春联家家贴。春联在中国是永不过时的传统艺术,是深植于国人心里的文化情结。春联贴上,灯笼挂起,浓浓的年味四处弥漫开来,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春联,让我想起了一些事来。
壹
我参加工作的头一年,学校放寒假时,我给我的学生们布置了两项特别的语文寒假作业:每位同学在过年期间,给亲友写一封信寄出去;抄三到五副春联,新学期开学时交来。学生们都乐于去做。到了开学的时候,大家交来了一张张抄有春联的纸片。我整理他们的作业,借这个机会,搜集了300余副春联,专门用一本本子抄下来。这本子至今还保存着。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而且最常见的也最具平民性的。为考查楹联知识而设计的试题,不止一次出现在高考的语文试卷里。这样的作业,对高中生而言,也是一种学习,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贰
去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我在自己的微信里,无意中看见一张别人上传的照片。照片是一副贴在一幢老房子的大门上的对联:过大年万户同乐,游西递四时皆宜。一看,特亲切。因为这14个字是我为参加2014年西递古镇首届全国春联征集大赛而拟的几副春联中的一副。当时一看而过。过几天忽然想起,可以把照片复制保存下来,做个纪念。再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我把这告诉在西递做导游的友人。友人真是有心,还真在村子里找到了那幢老房子,拍了照片给我发来。不过,这时的春联已经破损,联文残缺了“皆宜”二字。
去年九月,第二届西递古镇全国春联征集大赛启动。我在扣扣里发了一条说说:
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在黄山南麓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古村落,家家户户张贴着手写的春联。鲜艳夺目的红春联,浓郁扑鼻的翰墨香,和着快乐团圆的年味,让西递的这个春节充满了一种别样的久违了的喜气。民居、院落和祠堂的大门上,那一副副手书的春联,让观者仿佛回到了好多好多年以前,也引发了人们在商业时代大背景下的文化之思。而大家泼墨挥毫写春联、兴高采烈贴春联的场景,在央视去年大年三十“一年又一年”栏目的现场直播,让西递沸腾了。所有张贴的春联都是当地政府主办的首届西递古镇全国春联征集大赛征得的优秀联文。此举赢得了八方游客和广大民众的一致赞誉:是一种回归,是一种传承,是一种亲民,是一种教化。
出于爱好,也是自娱自乐,这一次,我又尝试着拟了几副春联参赛:
千载西递羊年春,四时风雨马头墙。
过年乐团圆乐人乐最乐,日子好生意好家好便好。
政策好民风好春光好好在百姓心中,中华美桃源美西递美美如山水画里。
没料到,最后一副也幸运地获得了优秀奖。
叁
现在贴春联,人们多用塑料胶带,方便快捷。父亲在世时,他从来不用那玩意,说不牢,时间不长,有时年还没完,春联就飞了。
每年贴春联时,他要找个洋瓷缸,装些水,放在煤炉上,抓点面粉进去,慢慢和,调成糨糊。然后拿来漆匠用过的废弃刷子,把门刷刷;用茅花扫帚或者棕帚把门外的水泥地扫干净,铺开春联,背面朝上,用刷子蘸了刚调成的糨糊,细细地刷,四边到角,刷均匀了;再放到门上比试,不能太高不能太低更不能歪掉,最后以手轻抹,直到平整结实才罢。
父亲是个极认真的人。
常常想起永远离开我们的父亲。每逢佳节思加倍!
肆
甲午岁末,我拟了一副春联:
马蹄留痕深浅皆成旧景,羊毫描春浓淡全是新图。
我请孩子的同学、平时一直练习毛笔字的韬韬写出来,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他写好后,发现有个字出错了,把“痕”字当中的“艮”写成了“良”。正欲废掉重写,他的当语文老师的姑姑说:“没事的,就是要多留点痕,痕要多点才好。西递不是有那‘辛’字下面多加一横,‘亏’字右边多加一点的妙联嘛!”
这么一解释,这点错倒有意思了。
悬于西递“瑞玉堂”里的那副改字联,人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上联的“快”字少了一点,而“辛”字却多了一横,下联的“多”字少了一点,而“亏”字又多了一点。楹联的主人是想通过这种增减笔画的方法,使子孙后辈记住无论做人、做事,想要获利成功,都必须“享受快乐少一点,付出辛苦多一点,贪图便宜少一点,甘愿吃亏多一点”。
今年的春联,就用这副有“痕”字多了一点的。
这字是错的,这联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