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8日下午,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农业农村局会同有关部门,以创建党建强产业强“六业千亿”特色示范带(区)为抓手,推深做实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六业千亿”行动,就是在严格管护粮食生产功能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强化创新引领,优化布局六大产业,加快建成种养、加工、流通、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徽茶产业链条最强、中药产业品质最优、养殖产业特色最显、林特产业价值最佳、农旅产业乡愁最浓、数字产业赋能最高”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乡村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徽茶产业300亿元、中药产业70亿元、养殖产业150亿元、林特产业200亿元、农旅乡愁产业350亿元、数字乡村产业70亿元。
徽茶产业效益攀升。今年全市茶叶产量4.2万吨、一产产值4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3.9%。全市茶叶出口3.9万吨、出口值10.4亿元人民币。全域推进茶园绿色防控,插放黄板2800万余张,创新设立绿色防控专项保险,最高可赔付1000元/亩,并成功举办了2022年全省首届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大赛。
中药产业焕发生机。全市建立道地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6个,发展中药材种养品种34个,其中药食同源中药材22个、占比64.7%。全市中药材种植17.62万亩,其中菊花(9.48万亩)和多花黄精(2.45万亩)占总面积的67.7%。创建“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6个。与省农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选育菊花优良株系3个,申报省级贡菊新品种认证2个。
养殖产业亮点频频。大力推进臭鳜鱼产业发展,在歙县、黄山区等地试点鳜鱼工厂化养殖,完善臭鳜鱼产业链条,今年预计鳜鱼养殖产量200吨。开展新发现资源“祁门豆花鸡”(暂定名)和“新安江水牛”(暂定名)挖掘认定。黄山强英鸭业成功培育“强英鸭”新品种(配套系),实现了我省国家级审定肉鸭新品种零的突破。全市生猪等畜禽农产品供应总体平稳,1-9月份全市生猪出栏42.06万头,同比增长1.6%;肉蛋奶总产6.79万吨,同比增长4.2%。
林特产业点多面广。全市新增果林840亩、食用菌447亩、油茶600亩、香榧640亩、竹林500亩,改造油茶低效林3700亩、毛竹7000亩,“歙县山核桃”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休宁县培育省级名牌产品“徽山”牌油茶,黟县宏村香榧申报为省级著名商标。全市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家,“旅游+林业”示范点5个,发展观光采摘果园26家。组织参加了中国合肥苗交会、义乌森博会等展会活动。
农旅乡愁产业释放乡村魅力。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五微”行动,获得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和批示,并召开现场会,15个地市先后来黄考察学习、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今年,歙县入选安徽全域旅游示范区,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9月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量2026.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188.5亿元。
数字乡村产业激活新动能。积极推进歙县国家级和黟县、徽州区西溪南镇、休宁县鹤城乡3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六百里公司在全省茶业系统率先使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路品质保护。黄山哼哼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我省首家液态饲料饲喂数字化系统,打造黟县黑猪数字化保种场。新申报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23个、数字农业工厂7个。徽州区西溪南镇打造的坑上村5G智慧茶园项目荣获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乡村振兴专题赛二等奖。1-9月份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累计实现27.2亿元,同比增长15.6%。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奋力冲刺,确保“六业千亿”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王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