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余顺达一样,今年秋季,歙县报名参与流动的教师达175人,已经实现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工作全覆盖。
“我认为,教师流动就好比割韭菜,一茬茬流动出去,不仅不会削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反而能激发出更大的造血功能。”歙县新安小学校长吴淑燕认为,“树挪死、人挪活,流动可以带来新气象和新活力。”作为歙县城区规模最大的小学,新安小学去年参加交流的教师有6人,今年报名到偏远山区支教的教师有7人。同时,新学期到新安小学上挂学习锻炼的农村学校教师有12人。通过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使农村教师得到培养和锻炼。
近年来,歙县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城乡教师交流,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歙县已经实施多年。2014年,歙县教育局又出台了《歙县教育系统教师校级交流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教师校际交流的管理,确保教师交流工作质量。
目前,歙县推进全县教师交流工作有一系列刚柔并济的政策支撑。比如:城区教师凡申报高级及以上职称、县级及以上名师者必须有一年及以上农村学校交流经历,从2016年起必须有两年及以上的交流任教经历。同时,每学年末对交流教师工作情况全面考核,对优秀交流教师,在评聘提拔、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
随着全县教师交流工作的全面铺开,歙县不断调整政策机制:推行对口学校抱团流动;推进骨干教师从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以及同类学校同一学科骨干教师的校际流动;采用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以强扶弱的方法,在保证交流数量的同时,倡导“下乡提升式交流”与“进城充电式交流”相结合。
全县师资大流动,带给歙县教育的变革是令人振奋的:校长说,流动教师的示范引领带来了“鲇鱼效应”;老师说,流动让自己取长补短,发展进步;家长说,年富力强的老师来了,教育教学质量更好了;学生说,新来的老师给我们的课内课外带来了新变化。
·凌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