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山,徽州城外一座名山,城外虽有“五峰拱秀”之说,但最有故事的山便是城东南的问政山。徽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乌龙精挂纸”、“雪猫护笋”等等故事,都发生于此。而问政山给人印象最深的仍是那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翠竹和清香飘逸的珠兰花。
徽州城在楚汉时期属会稽郡,后属鄣郡,再后来又成为新安郡,新安文化由此而发源。古城变迁多多,而问政山似乎变化很少,山如绿色屏障,又处处山花烂漫,故民间又有华屏山之名,华者花也,没想到山与绿竹、山花结了缘,那是古城的幸运,也是一种禅意。
早在唐代,歙州刺史的堂弟于德晦,跟随其兄来到城外的山上低吟浅唱,竟爱上了这座朴素而又美妙的山峰,便在山上筑了一间“问政山房”,收门生,传道授业解惑,逐渐声名远扬,问政山由此而来。后来,唐代画圣吴道子,明太祖朱元璋都来此山中,于是问政山又成为画家们的仙境,政治家的佳境。
问政山自古翠竹掩映,烟雾缭绕,是竹的海洋。如今,曾经热闹非凡的问政山房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但问政山依然翠竹青青,从徽州城外的青石板路上山,攀岩寻磴,从斑驳密匝的竹林中寻寻觅觅,依然可见古城墙、古山门的遗迹。
竹林中的山里人家,掩映于房前屋后的毛竹林中,想想看,毛竹们成群结队,你长我追,一棵靠着一棵,一片连着一片,遍布在整个问政山中。山溪长满毛竹,山腰立满毛竹,山顶飘满毛竹,悬崖绝壁上也满是毛竹,甚至连那些以前生产队废弃的土房里,也冒出几棵肥硕的毛竹,它们从地面突起,然后直插屋顶后,绿叶便在粉墙黛瓦之上随风摇曳。此时,毛竹成了问政山的主角,生机勃勃,春光无限,而那些饱经风霜的粉墙黛瓦和青石板古道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小配角,近看,两傍翠竹壁立;远看,竹中的人家隐隐约约,时现时消,要不是炊烟升起,真的很难看清山里人家的楼房呢,徽州有句“问政毛竹甲江南”大概就是指这种意趣吧。
问政山之所以出名,与山中的竹笋是分不开的。据《歙县志》:“春笋以问政山为冠,红箨白肉,坠地能碎。”徽商鼎盛时,每当春风骀荡时,在江南经商的“朝奉”们准会想起徽州城外问政山的竹笋。家乡人起大早上问政山挖新笋,挑到渔梁码头,在送笋的行船中,把笋箨剥掉,切片入沙锅,然后放一片陈年火腿,用炭炉清炖,风雨兼程,船出新安江,便进了钱塘江,笋香便慢慢地从船中四溢,飘进了钱塘,弥漫了整个杭州城。问政山的竹笋,逐渐散布江浙地区,成为一道名菜,清人李渔把问政山笋写进了名著《闲情偶记》,可见问政山竹笋之盛况。乾隆帝闻之,令徽人进贡, “贡笋”身价倍增,故又有“问政竹笋甲天下”之美誉也。
翠竹和嫩笋经历千年演变,孕育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徽州有民俗,猫死后不可埋在地下,而是挂在树上,亦称为“树葬”。这在问政山有独特的含义,不是其它地方讲猫“死无葬身之地”的意思,而是问政山山民对它的一种独爱。猫生前守山林,以捕捉蛇鼠为生,保住山中的翠竹和竹笋,死后仍能在树上,居高临下,坚守山林。此时的山猫成了勇敢智慧之神,与其说是人对动物的热爱,倒不如说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表现,民谚:“问政无猫便无笋”,又为这座名山增添几分色彩和神秘。
徽州广为流传的“乌龙精故事”就诞生在这里,乌龙精母亲的坟墓在问政山中。清明前后,乌龙精准会来徽州问政山“挂纸”祭母,此时,问政山的竹海便成了风竹的世界,纷乱的竹叶如惊鸟掠过,飒飒有声,随后,狂风渐起,哗哗啦啦,千竹万竹随风摇曳,相互拍打,声如千军万马在厮杀,又如洪水从山顶猛泻,摧枯拉朽,直奔徽州城。此时,城里人从睡意朦胧中醒来,情不自禁推开木窗,伸头看看,那碧绿的竹海绿波是否漫溢到窗前来了,而后又紧闭窗门,嘴里咕噜一句:“是乌龙精挂纸来了……”其实,疾风振林,是对千万棵竹子进行的考验,只有饱满苍劲、铁骨铮铮的竹子迎风屹立于山中,不堪一击的枯枝败叶,或成地上的有机肥,或成山里人家的柴火,这场新陈代谢,对问政山来说,是自然界的一种智慧,是一种气度,乌龙精也成为问政山中力量的象征。风后,清新的气息弥漫整个山林,经过剧烈摇曳之后的林地似乎是被农夫刚刚松了土,只只春笋便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金灿灿的、脆生生的,漫山遍野。
问政山不仅是绿竹的海洋,也是花的世界。走进问政山里人家,处处可见窗前、阳台上都陈列着盆盆娇小纯白的珠兰花,馥郁盈室,令人心旷神怡。而每家楼房都有花舍,花舍前有花坛,花坛上有数个花架,清明前后,珠兰花从花舍中全部搬出,让春风梳理,尽情享用春雨滋润,鲜花逐渐开放,徽州城的花市就要来了。
珠兰花是制作香茶的最佳花种,而香茶又是广东及南洋人最喜爱的茶叶。至今徽州人称发财为“发洋财”,外地人一般不知其意,其实就是指徽州茶叶用珠半花加工成花茶以后,远往广东,并销海外,故称“洋财”。珠兰花看似朴素平常,却为徽州绿茶增添了芬芳,也为山中人带来财气。
山里人家的女子起得早,把房前屋后的珠兰花采摘下来,背着花篮走街串巷,操着徽腔徽韵叫卖:“卖香喷喷的珠兰花……”山里女子,一路卖,一路香,她们把芳香送到山下,送到了熙熙攘攘的世间,也得了一个“珠兰花女子”的美名,她们卖花倩影,是徽城的一道鲜活风景,如山中的竹笋等时鲜一样,只有春风荡漾时才会有,其味悠长。我想,珠兰花女子采花、卖花,肯定染了一身花香,花也芬芳,人亦芬芳。
这是大自然的奢侈,也是徽州人的心爱。游人紧跟着花香,一路闻,一路走,熏得有些晕头转向,贪婪地看,贪婪地吸,为美倾倒,为香陶醉,恨不能回时带走徽州城外的十里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