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峰下太平县

黄山日报 2023年09月27日 张辰保

  □ 张辰保

  明清时期,为振兴一方文化,邑城村居东南向的高阜上,皆建有文笔塔。它是一郡一邑一村水口之华表,是古代崇尚教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太平县的文笔塔,在县城南,建于明弘治十年,是太平县振兴文风的标志。明万历《太平县》(卷四·文舆志·山)载:“曰文笔峰。旧名童子尖,为学宫前案。弘治中教谕邹旸累石为峰,后教谕王佳士增筑之,御史崔涯记。崔涯诗云:‘地结方隅壮,峰傍日月开。寒芒花吐秀,积翠玉盈堆。锐气临南极,文光接上台。我携千丈桂,来傍五云栽。’”

  南京礼部尚书谢绶在《重修太平县儒学记》(万历《太平县》卷八·艺文下)载,明弘治十年(丁巳1497),太平县令张瀚、教谕邹旸重建太平县学宫,“总有二十九间”,由于学宫南方案山低矮不显,邹旸便又率诸生在山巅堆土垒石高筑石塔与学宫相对,“掌教又率诸生作文笔峰相对”,弘治十三年秋,邑令张瀚的继任者韩立,由教谕邹旸陪同登临,邹旸作《文笔峰》(万历《太平县》卷七·艺文上),吟诵了建文笔峰的意义:“一峰如笔对斯堂,天作从前今始荒。卓冠群山形萃嵂,冲开层汉色微茫。晴霞照映文章烂,时雨沾濡翰墨香。此去蟾宫浑咫尺,诸生稳步入崖廊。”新任的韩知县亦和作了一首《文笔峰》:“笔筑奇峰对讲堂,百年文运迈洪荒。成行雁字时来往,泼墨云阴书混茫。坐久衣沾空翠润,吟余砚滴涧泉香。大材从此多培植,次第行看入庙廊。”从诗中可见,他登临文笔峰后,对县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信心十足。

  明代崔涯作有《重修文笔峰记》(万历《太平县》卷八·艺文下),叙述了嘉靖年间重修文笔峰的经过。“太邑之设,后枕碧山,前挹黄山,三峰、龙门峙于左右,富溪、麻川汇于东南,而黄山之支迤逦而下,拱揖而朝于前者,旧名童子尖也。”崔涯在记中写到太平县城三面环山,县城前面的案山童子尖,峰顶低矮平坦,“议者谓朱雀之未明也”,不利一方文风。崔涯对重建文笔峰,概括为“盖取离之文明而锐凌上台”之意。

  自文笔峰建成后,太平县文学兴盛,崔涯言为“由是文学宾兴,骎骎然起矣”。到了嘉靖三十一年,太平县学宫年久失修,荒废有二十年了。“时太邑学宫久失葺,集议重建,复沮于浮议。先生因致辞书郡守和蓭赵公。”(《周恭节公年谱》)周怡曾作书《与赵和蓭太守论修学书》(《讷溪尺牍》卷五),向太守建议重修太邑学宫。崔涯也是建学宫的主要倡导者,据县志记载,他“倡义翼成文庙”。万历《太平县志》(卷六·儒学)记载了当时学宫重修情况:学宫“在县东南,初在县治西,宋嘉祐中县令孙觉徒建于此,嘉靖中并圯。壬子(嘉靖三十一年1552),邑人崔涯同给谏周怡倡助,知州崔锦、知县谭潜共事,教谕朱梧、生员周怿等督建,教谕王佳士复改明伦堂,凿泮池,增号舍十间”。

  学宫重修后焕然一新,但邹旸原来“裹土帖石”建起的案山文笔峰,“旋修旋溃”,成了县府和乡绅们的一个心结。嘉靖三十三年,新任太平县令易洞皋(易道谈)将重修文笔峰提上了议事日程,拟用石材高垒文笔峰。崔涯令其子崔惟槐“规画”,负责文笔峰的重修,至嘉靖三十五年准备动工时,易洞皋县令却调走了,于是,太平县学博士王佳士、沈寰和闵旦共同主持了文笔峰建设。吴光晦及县庠弟子胡子焕等佥议,认为太平县学校人才隆兴事关重大,马虎不得。因此,他们请求县里“敦义而老成者”谭氵贡、胡柱与崔惟槐三人共同管理文笔峰建设,并请僧人慧悟管理费用支出。建塔石材是“石琢于山”,工匠吴康先“规其址,拓之使广,凿之使深”。

  石材重建的文笔峰的建筑构造是“表里皆石,周匝四重,螺旋而上,至末不可石,戴之以土,而峰成矣”。崔涯描述文笔峰“端若拱人,卓立如圭,磨星汉、耀日月,巍然一大观矣”。工程开工是嘉靖三十九年(庚申1560)十月,竣工是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秋七月。“东西相距长二十四武”,塔基宽约十二米,南北稍短一些。“由本达末高八仞”,塔峰高约十三米。

  崔涯还记录了文笔峰建成过程中的三次异事异象,且文末中言“而三异之效灵者始符”。此在今人来看,是为偶然事件,却透露了明代人对于儒家文化的信仰和崇敬。文笔峰动工时,“破土得巨蠏”,就是大螃蟹。崔涯认为其为甲族,象征着“鳌奠坤维”,是登科第的象征。崔涯还作了《初修文笔峰获巨蠏纪瑞》(万历《太平县》卷七·艺文上):“图马书龟出有期,石泉深处养神姿。粼粼石甲横空意,隐隐明珠照夜时。八柱正堪擎盖象,两螯端可奠坤维。须知灵德呈先瑞,会有文章列上奎。”

  在文笔峰快要建成时,县学诸公登临参观,天气晴朗,“偶樵者搏虎于峰下,献首与皮”。崔涯认为这是“大人虎变”,是“文炳蔚者”的象征,便又作诗《文笔峰成获虎献皮与首》:“笔势参天迥不群,瘦筇扶我拄青云。龙头欲识天门选,豹变先看雾隐文。投笔封侯探穴子,埋轮当道绝妖氛。天将物色征人事,好把功名取次闻。”《易经》有“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之句和“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古人用“豹变”来形容君子的长成,由普通到修养,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文笔峰竣工那天,恰好是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八月第一个丁日,是祭祀孔子的“丁祭”日。这一天,掌管山泽的虞人在文笔峰后山脚捕到了一只白兔。虞罗获白兔于斯山之后陬,这只白兔“皎如霜雪,朱睛夺目,尤为异征”。崔涯认为“玉兔天香”,是“桂魄之泄灵秘”,是月宫折桂之象。便又作《咏白兔纪瑞》:“今日兔之精,惟从天苑生。虞罗何尔巧,圣德有余馨。素质从金化,珠睛夺月明。长生能寿国,脱颖自超英。不省人间有,空闻捣药名。乾坤泄精秘,赠与步月人。”

  周怡也作有《白兔颂》(万历《太平县》卷七·艺文上·颂),时间同崔涯记载的白兔捕获时间相吻合,“辛酉之秋,八月初吉”。白兔的来源也一样,“虞人献之,我侯惟怿”,县令黄堂见此很高兴,他认为“此奇瑞非邑政之德”,便又把这只白兔献给了宁国府,“乃承献于郡”。当时的知府方逢时见太平县献上来的白兔时,“郡侯悚仄”惶恐不安,当得知是建文笔峰时所得瑞物,是上天献瑞于宁国府的,便格外高兴,“郡曷居之,一德格天”。周怡的《白兔颂》,也是万历和嘉庆《太平县志》艺文中唯一的一篇《颂》文。

  崔涯总结了建文笔峰的目的,不是徒现其表,是一种精神信仰,是太平县的文化建筑象征,“夫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类物情,诸士子游息常新,仰瞻具在,其徒炫外观而已哉?”他认为登文笔峰“蹑其址则思致其广大,涉其巅则思极其高明,面积翠中天,独立不倚,则思履中正,坚树立、参造化,而侔天地以柱石,朝家者亦可自考矣”。重建的文笔峰,也成为太平县振兴文风的标志性建筑,成了文人雅客登高赋诗集会最理想的场所。在万历《太平县志》中,艺文部分收录了多篇崔涯和周怡等登文笔峰酬答唱和的诗作。

  乾隆三十四年,文笔峰石塔倒塌。乾隆五十年再建为砖塔。嘉庆《太平县志》(卷二·山川)载:“文峰山县南三里,为学宫案山。弘治间,教谕邹旸累石为峰,教谕王佳士增筑石塔,御史崔涯记。乾隆三十四年,塔圮。五十年,知县张如翥率合邑重修,建砖塔,有碑记。”

  文笔峰,是明清时期太平县文化的坐标,它对于振兴地方文化,无疑是巨大的。据民国《太平县志》记载,清末太平县学宫和文庙的规模宏大,在皖南地区屈指可数。光绪初年,太平教谕马征麟编有《仙源书院书目》共十一卷,仙源书院“藏书达三万三千余卷”。

  1938年,文笔峰砖塔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而倒塌,文庙和书院也被日寇飞机狂轰乱炸而毁于一旦,令后人忿懥、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