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 增进民生福祉

黄山日报 2023年09月27日 潘南峰

吴建平/摄

  □ 潘南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1 民生的由来及存在问题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生”,是指老百姓的生活。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民生问题,是具体而可感的,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安全是民生之盾,这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事关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我们要聚焦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解民忧、纾民困,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准则。

  2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自己的初心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先烈前赴后继,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让1亿多农民分了土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生存需求。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八大指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人民公社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推进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建设,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特别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从解决生存、温饱问题过渡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民生保障的“五有”目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得到构建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如期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原来“民生五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两项内容,将民生内涵拓展为“七有”,为我国民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由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强调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树牢为民宗旨,厚植为民情怀。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是否幸福安康。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兼顾当前和长远有机统一,对标对表“七有”和“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加强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让经济发展更有“质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践行群众路线,提升惠民本领。群众路线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时代面对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寻求提升民生幸福的新答案,立足实际找准发力点和契合点,谋划实施一批民生实事。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生领域的短板、堵点,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梳理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形成制度规范,见到实施成效,不断提高履职尽责、为民服务本领。

  聚焦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进一步提高民生项目谋划、资金保障、调度实施、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的精准度,全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养老、托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急难愁盼问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要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实施任务,对标一流、争先进位,发挥特色优势,打响民生品牌,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得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切好分好蛋糕”。要用足用好“民声呼应”工作平台,进一步完善响应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让群众在生活中感受、享受高质量发展成果。

  擦亮公仆本色,赢得人民满意。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是党性观念、政治立场问题。我们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着力暖民心纾民困解民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按照民生问题优先改、瓶颈问题扭住改、重点问题持续改的原则,深入开展思想上、行为上、职能上、制度上、工作方法上的“五项排查”,坚决做到即知即改、立查立改、真改实改。大力实施惠民之举,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民生工作全过程,集中精力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身边小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将党和政府的关爱传达到群众心里,共同书写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